Artwork

Вміст надано Double Consciousness. Весь вміст подкастів, включаючи епізоди, графіку та описи подкастів, завантажується та надається безпосередньо компанією Double Consciousness або його партнером по платформі подкастів. Якщо ви вважаєте, що хтось використовує ваш захищений авторським правом твір без вашого дозволу, ви можете виконати процедуру, описану тут https://uk.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додаток Podcast
Переходьте в офлайн за допомогою програми Player FM !

09. 作为社会性书写的虚构、非虚构作品 —— 文学如何参与社会生活?

1:00:42
 
Поширити
 

Manage episode 280440337 series 2821918
Вміст надано Double Consciousness. Весь вміст подкастів, включаючи епізоди, графіку та описи подкастів, завантажується та надається безпосередньо компанією Double Consciousness або його партнером по платформі подкастів. Якщо ви вважаєте, що хтось використовує ваш захищений авторським правом твір без вашого дозволу, ви можете виконати процедуру, описану тут https://uk.player.fm/legal.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林诗琦。诗琦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和媒体文化、政治理论、关怀伦理学、翻译研究和城市研究。在博士阶段,诗琦研究中国新媒体所呈现的记录文化,包括非虚构写作、电影、科幻小说、流行音乐和社交媒体。

近三十年的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在社会急速变革的时候,文学、电影、虚构、非虚构等作品如何记录这些变化?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关怀和“我”面对相似问题的人?种种媒介形式,包括非虚构写作,是其中的一个尝试。但非虚构一定意味着真实吗?我们如何理解作为一种社会性书写的非虚构作品,如何理解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虚构作品又怎样记录社会现实,与非虚构作品有什么不同?诗琦用镜头语言的比喻把虚构和非虚构作品联结起来,探讨两种作品中共通的“在场”与“错位”。

从诗琦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她聊到了非虚构写作、在场与错位、虚构与非虚构视角的对比、研究者的视角、研究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等话题。

本期嘉宾

林诗琦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00 “当代”的中国观察:剧烈的社会变革

04:50 如何产生记录社会变化的研究兴趣,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10:00 博士阶段的研究视角

13:00 非虚构、媒体如何记录、参与社会生活

18:00 对非虚构写作的反思:非虚构是否走到尽头,非虚构和虚构如何互相参照 - 如何保证质量、如何参与社会

23:25 非虚构的镜头感:在场与错位 - 文学作为一种介入的手段、文学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一个文化分析者需要把不同文化作品的共性抽出来,从高度地域性和高度媒介性的文本当中找到人性相通的地方“

29:40 虚构作品比如科幻如何记录现实

“科幻以人们已知的社会为支点,对这个支点进行一种扭曲、错位的处理,再以人们不熟悉的方式把已知的社会重现出来”

32:40 从社会角度对比科幻、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其实以在场的形式记录不在场:一个作者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不满意、和她/他想要去的场的距离感”

“科幻以美学、文学的方式把这种距离感抽出来”

34:20 从生活出发做研究:把个人观察和感受与宏大结构联系起来

“这些文本给我提供了一层又一层重新去审视社会的机会,联结了我自己的亲身状态,我意识到的、没意识到的、没有机会经历的,让我了解、倾听那些声音”

“把这些放置在中国在全球位置中经历的变化”

“以不同的角度走近这个社会”

40:00 人类学、文学视角:陌生与熟悉

“如何把陌生的环境熟悉化,把熟悉的环境陌生化”

42:00 社会科学、文学视角的对比:“关怀和抽离”

“社会科学的角度可能更以理性的角度梳理,而不是参与”

47:20 社会科学研究、文学研究的“参与感”

“理论是一棵树的根茎,给我提供水分和养分”

“我想写一篇我的外公外婆读得懂的博士论文”

51:30 从媒体研究的视角研究社会

“不同媒介形式如何共同讲述时代故事”

54:30 诗琦从事媒体研究的方法论:理论和田野

58:20 总结

参考资料

非虚构/错位/如何以记录的方式方法(自记录、从小人物出发 、口述历史、虚构真实等)参与社会变革

“一个白人男性的寻路中国:何伟究竟给予中国非虚构写作什么启示?” https://www.douban.com/note/782105919/

梁鸿,《中国在梁庄》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42c321905d00bd42c3183cbkecc32f3013eccbc87e4b62e

黄灯,“用文字重建与亲人之间的精神关联”(《大地上的亲人》自序)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36e321a05e2d9636ed72515kecc32f3013eccbc87e4b62e

韩松, “白天写小说” http://hansong.blog.caixin.com/archives/86186

梁鸿专访,“东北是可以虚构的” https://www.sohu.com/a/310604286_661695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来自 林诗琦 的照片(2016年夏天于重庆涪陵拍摄)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是微博(@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等各大平台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continue reading

35 епізодів

Artwork
iconПоширити
 
Manage episode 280440337 series 2821918
Вміст надано Double Consciousness. Весь вміст подкастів, включаючи епізоди, графіку та описи подкастів, завантажується та надається безпосередньо компанією Double Consciousness або його партнером по платформі подкастів. Якщо ви вважаєте, що хтось використовує ваш захищений авторським правом твір без вашого дозволу, ви можете виконати процедуру, описану тут https://uk.player.fm/legal.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林诗琦。诗琦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和媒体文化、政治理论、关怀伦理学、翻译研究和城市研究。在博士阶段,诗琦研究中国新媒体所呈现的记录文化,包括非虚构写作、电影、科幻小说、流行音乐和社交媒体。

近三十年的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在社会急速变革的时候,文学、电影、虚构、非虚构等作品如何记录这些变化?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关怀和“我”面对相似问题的人?种种媒介形式,包括非虚构写作,是其中的一个尝试。但非虚构一定意味着真实吗?我们如何理解作为一种社会性书写的非虚构作品,如何理解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虚构作品又怎样记录社会现实,与非虚构作品有什么不同?诗琦用镜头语言的比喻把虚构和非虚构作品联结起来,探讨两种作品中共通的“在场”与“错位”。

从诗琦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她聊到了非虚构写作、在场与错位、虚构与非虚构视角的对比、研究者的视角、研究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等话题。

本期嘉宾

林诗琦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00 “当代”的中国观察:剧烈的社会变革

04:50 如何产生记录社会变化的研究兴趣,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10:00 博士阶段的研究视角

13:00 非虚构、媒体如何记录、参与社会生活

18:00 对非虚构写作的反思:非虚构是否走到尽头,非虚构和虚构如何互相参照 - 如何保证质量、如何参与社会

23:25 非虚构的镜头感:在场与错位 - 文学作为一种介入的手段、文学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一个文化分析者需要把不同文化作品的共性抽出来,从高度地域性和高度媒介性的文本当中找到人性相通的地方“

29:40 虚构作品比如科幻如何记录现实

“科幻以人们已知的社会为支点,对这个支点进行一种扭曲、错位的处理,再以人们不熟悉的方式把已知的社会重现出来”

32:40 从社会角度对比科幻、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其实以在场的形式记录不在场:一个作者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不满意、和她/他想要去的场的距离感”

“科幻以美学、文学的方式把这种距离感抽出来”

34:20 从生活出发做研究:把个人观察和感受与宏大结构联系起来

“这些文本给我提供了一层又一层重新去审视社会的机会,联结了我自己的亲身状态,我意识到的、没意识到的、没有机会经历的,让我了解、倾听那些声音”

“把这些放置在中国在全球位置中经历的变化”

“以不同的角度走近这个社会”

40:00 人类学、文学视角:陌生与熟悉

“如何把陌生的环境熟悉化,把熟悉的环境陌生化”

42:00 社会科学、文学视角的对比:“关怀和抽离”

“社会科学的角度可能更以理性的角度梳理,而不是参与”

47:20 社会科学研究、文学研究的“参与感”

“理论是一棵树的根茎,给我提供水分和养分”

“我想写一篇我的外公外婆读得懂的博士论文”

51:30 从媒体研究的视角研究社会

“不同媒介形式如何共同讲述时代故事”

54:30 诗琦从事媒体研究的方法论:理论和田野

58:20 总结

参考资料

非虚构/错位/如何以记录的方式方法(自记录、从小人物出发 、口述历史、虚构真实等)参与社会变革

“一个白人男性的寻路中国:何伟究竟给予中国非虚构写作什么启示?” https://www.douban.com/note/782105919/

梁鸿,《中国在梁庄》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42c321905d00bd42c3183cbkecc32f3013eccbc87e4b62e

黄灯,“用文字重建与亲人之间的精神关联”(《大地上的亲人》自序)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36e321a05e2d9636ed72515kecc32f3013eccbc87e4b62e

韩松, “白天写小说” http://hansong.blog.caixin.com/archives/86186

梁鸿专访,“东北是可以虚构的” https://www.sohu.com/a/310604286_661695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来自 林诗琦 的照片(2016年夏天于重庆涪陵拍摄)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是微博(@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等各大平台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continue reading

35 епізодів

Усі епізоди

×
 
Loading …

Ласкаво просимо до Player FM!

Player FM сканує Інтернет для отримання високоякісних подкастів, щоб ви могли насолоджуватися ними зараз. Це найкращий додаток для подкастів, який працює на Android, iPhone і веб-сторінці. Реєстрація для синхронізації підписок між пристроями.

 

Короткий довідник